毅力號火星車重達1噸多,比好奇號重17%(126公斤),大小相當于一輛寶馬Mini Cooper。并且攜帶8組先進科學儀器,可利用火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制造火星氧氣實驗設備(MOXIE);9個科研地質鉆頭和17臺擁有獨立馬達的采樣裝備等用于火星樣本采集,除了這些先進航天設備,當屬人類首次向外太空探測所使用的無人機同樣備受人們關注。
與毅力號火星車一同發射的直升機名為機智號(Ingenuity),成為人類首架行星探測直升機。這款無人裝在探測器的腹部,主要用于拓展火星車的視野,協助探測車尋找火星生命的跡象等。
雖然火星表面的重力大約只有地球的 1/3 (38%),看起來有利于無人機飛行,但有一點讓科學家們頭疼不已,火星大氣的密度只有地球的 1%。由于幾乎沒有空氣流動,同理在火星上獲得起飛所需的升力是非常困難的。
因此這要求飛行器必須是極致的輕量化設計,無人機的頂部安裝了四個碳纖維葉片,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板。整體高約半米,螺旋槳葉片直徑1.2米,但重量僅有1.8公斤重,相當于一臺筆記本電腦。除了機身整體碳纖維輕量化設計,所有連接線纜全部采用鍍金屬纖維非金屬材料,來代替傳統金屬最大化的減輕自身重量。
據報道,這架無人機螺旋槳旋轉角速度可達 2400 轉每分鐘,水平移動的速度為 10 米每秒,爬升速度為 3 米每秒。相比之下,一架傳統直升機每分鐘的轉速僅為 450 到 500。
對于這么高的轉速對于機身結構所產生的共振是也是難以想象的,除增強型碳纖維機身減輕重量外,對于無人機內的線纜有著更高的要求,既要解決重量、轉速、共振、電磁屏蔽等一系列問題。
機智號無人機對于重量和狹小空間布線的要求極其苛刻。目前解決的方法是利用如大連義邦SYSCOM鍍金屬化高分子纖維編織成的防波套來代替傳統金屬防波套來實現上述減重及柔性要求,早在2006年NASA已在好奇號在火星探測器上率先使用由具有柔性特點的金屬化高分子纖維絲,兼具纖維和金屬雙重性能,來替代傳統金屬絲線作為線束屏蔽層和防波套。符合在狹小空間內反復布線的設計需求,對比非金屬基材比金屬絲減重80%,同時具備狹小空間布線能力。
目前NASA正在研制更先進的下一代核動力探測直升機——Dragonfly蜻蜓號,計劃將于2026年發往土衛六泰坦星。
目前我國的航天星際探測計劃天問二號也將在2028年前后飛赴火星,不僅再次派去火星車,同樣任務也取回火星樣品,相信我國的航天人一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同時這也是全人類星際探測的重大歷史事件,必將載入科學史冊。
本文意在傳播新材料資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