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衛星通信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衛星通信的核心在于星載天線,它是衛星信號的輸入和輸出器,通過星載天線與地球站天線之間互相傳輸電磁波來實現信息傳遞。
衛星通信的天線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衛星通信系統采用簡單的標準圓或橢圓波束天線,大多數采用先裝天線。1975年以后,第二代衛星通信開始使用多饋源波束賦形和反射器賦形的多波束天線。2000年以后,第三代衛星通信廣泛采用大型可展開天線和相控陣天線,開展星上波束形成和地基波束形成技術。
衛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它工作在一定的地面和空間電磁環境中。對于所處的電磁環境的分析可發現,在測試發射場地、發射初期、軌道運行以及返回地面等不同階段處的電磁環境不同,產生電磁干擾的因素也不同。確保衛星在軌運行期間,發射設備和接收設備能否按設計要求正常工作是最關鍵的階段,直接關系到衛星通信的成功與否。因此,對于衛星通信系統的電磁環境分析和干擾控制技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電磁干擾通常由電磁干擾源、傳輸途徑和敏感設備三個要素組成。在考慮衛星上發射設備和接收設備之間的電磁兼容問題時,我們需要著重考慮電磁干擾源是無線電發射設備,電磁干擾敏感設備是無線電接收設備。由于接收的信號非常微弱,接收設備的靈敏度非常高,因此即使是從發射設備發出的微小干擾信號也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此外,發射和接收設備的工作頻率非常接近,僅靠濾波器無法完全消除干擾。因此,在進行天線系統布線設計選材時,需要綜合考慮以上三種因素。
在航天設計相關標準的指導下,為了保證線束的質量和可靠性,降低衛星壽命周期成本等,我們需要在天線系統布線設計選材時兼顧天線系統總重量、布線空間和成本等因素。在此背景下,歐美國家已經較早開始使用大連義邦鍍金屬纖維絲防波套來保護通訊衛星天線,以保障衛星通訊線纜傳輸的穩定性。目前,這種防波套已經成功應用于多種衛星天線以及好奇號火星探測車等。這種纖維絲采用化學電鍍的方式,將非金屬PBO纖維與金屬涂層牢固結合在一起,因此在保持非金屬PBO輕量化優勢的同時,與傳統的鍍銀銅絲相比,我們的纖維絲的重量減輕了高達73%以上。同時,它還具備與傳統鍍銀銅絲幾乎相同的屏蔽效能。此外,由于衛星天線的機械運動,線纜不僅需要具備屏蔽性能,而且還需要在有限的空間內具備一定的抗機械磨損能力和柔韌性,因此我們的防波套還具備耐彎折和柔韌性等極高的要求。而我們的防波套,可以承受50000次90°— 120°的重復彎曲。
一般來說,在太空環境中,天線陣在軌展開時的溫度要求為-20°C,而我們的防波套在-65℃的環境下,經過試驗可持續168小時,其電阻值幾乎沒有發生任何變化。
隨著星載衛星通訊輕量化的需求的不斷上漲,新型相控陣天線的研發工作已向多波束天線、在軌波束可重構天線等方向發展。在未來,能夠有效解決衛星載荷和屏蔽問題的輕量化材料將被更廣泛采用。
+86-412-6330396(銷售)
+86-412-6322505(售后)